多年前读荆歌老师作品,印象最深的是《戏衣》。这篇中篇小说,讲述青年的暗恋,少男黄鸿飞处在青春的迷茫中,一身戏衣唱腔婉转的戚佳萍成了他的爱情和精神支柱,但虚妄隐秘的爱恋最终全部破灭。作者对人性有着深刻尖锐的刻画。那时候,看到扉页的作家照片,荆歌长发披肩、深目高鼻、体态颀长,给人以“酷酷”的冷峻感,未承想,有一天他竟然写起了儿童文学作品。
(相关资料图)
及至近距离接触,才知道这是一位温文尔雅的作家,谈吐缓慢随和,甚至给人以木讷感,跟小朋友们接触起来,也轻声细语,会把整个场面都营造出温暖景象。
初夏时节,荆歌应笛扬读书会邀请,在绍兴和杭州两地分享他的新书“江南三部曲”,并与语文名师朱娅娜、知名自媒体人蔡朝阳、著名作家袁敏对谈,为孩子们奉献一场“精神大餐”。这套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九久读书人出版的新书,含《感动星》《穿心弄》《老街时间》三册,在书中,荆歌以舒缓的文风带领读者聆听烟雨江南里的少年心绪。在书外,我们也能感受到这位“才子型作家”(袁敏语)的人格风采。
江南:半夜一点钟的饥饿感
荆歌是苏州人,在小镇芦墟度过童年,见惯了运河上的船舶、小巷里的青石板、河流上的石拱桥,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成就了现在的作品。“一个人的成长和心灵发育是离不开故乡的,我的笔触离不开江南,也离不开童年。”他说。
如今,在离家不远的黎里古镇,由荆歌坐镇的“荆歌会客厅”,成为了古镇的一道风景,吸引了大量文艺界人士走进黎里,了解黎里。
五月初,他带着我们在街市里踱步。脚步悠然、闲适。这家饮食铺里打个招呼,那家特产摊位闲聊几句,偶尔还被旅人截住请他帮忙拍照。
暮春的风吹皱水中的阳光,也吹动了他的长发与衣裳,有着一种谐和的“风致”——在散文家汗漫的文章里,荆歌就是作为古镇的“风致”而存在的。“荆歌,某年某月某日写于黎里”,泛黄的纸页上,文章结尾处这样的落款,让古镇的每一个时日,都有了隽永的味道。
左起:朱娅娜、荆歌、蔡朝阳
在蔡朝阳看来,荆歌的“江南三部曲”的文字也有着隽永的味道。“在泥沙俱下的汉语写作中,荆歌的作品是好的汉语。好到什么程度呢?无一字可增删。他书中语言非常平淡,全是常用语,但却给你一种力量,显然是经过语言的锤炼,像一条大河,平缓流动,深沉开阔。”
江南的意象,也在书中多有体现。《老街时间》里,有唱“宣卷”的老人,“宣卷”就是江南的非遗曲艺;《感动星》中,孩子们坐上货船沿着运河,去寻找陨石,一派水乡风情;《穿心弄》里,“大刚叔叔”是位苏帮菜厨师,太湖虾、樱桃肉、奶香黄鳝等名菜都在书中出场,令人垂涎——蔡朝阳说:“读到半夜一点钟,真把人给看饿了。”
荆歌笑了笑,说起他曾在一家饭店里见过的真实场景。一对从美国回来的老夫妻,连续在这家饭店吃了三天。吃着吃着,俩人突然哭了起来。暌违故乡数十年,最放不下的,一定是味蕾上的乡愁。苏州人“不时不食”,以江南丰美的物产,按时令做出了许多特色菜肴。这固然是满足舌尖之快,但更是对源远流长的地域风情的珍惜与坚守。所以,他自然而然把美食写进了小说。
童年:“因为你像个小孩”
在柯桥新华书店,朱娅娜问荆歌,作为一个成人文学作家,是因什么机缘开始写儿童文学作品的?
荆歌说,这得感谢老朋友王一梅。十多年前,王一梅建议荆歌,可以试试写作儿童文学作品。“因为你像个小孩。”于是荆歌买了很多世界获奖儿童文学作品,一下就被《海蒂的天空》《卡夫卡和旅行娃娃》《布鲁克林有棵树》吸引了。“这些书不光儿童可以看,成人也可以看,并且会收获很大。我想我可以试试。”
待王一梅读过荆歌作品后,大为激赏:“能看到他的笔触是对孩子充满爱的,这就是儿童文学的精神。”两位作家惺惺相惜。
荆歌确实是有童心的。因之,他的书法和绘画,便充满天纯意趣。在5月27日开幕的珀莱雅·青藤艺术中心“绘画联萌”儿童画展上,他送了一百本新书给参展小朋友作为奖品。小朋友们翻开扉页,排着队请荆歌签名。荆歌乐呵呵签名的同时,也会随手画下一只蜻蜓、一朵小荷。有时,他也会突发奇想:“给你画只猪吧!”小朋友应下,荆歌便三笔两笔,简简单单勾出了一只萌态可掬的小猪,令小朋友兴奋不已。
荆歌的这份纯真感动了很多人。作家袁敏是荆歌的老朋友,在画展现场的新书分享会上,她说:“我曾经去藏区采访,一位当地干部告诉我,有位作家一直对口帮扶一位藏族孩子,每年到了日子,钱就准时打到帮扶账户上,一次不落,坚持了十多年,并且要求不跟孩子见面,不告诉孩子他的名字。我说,国内的作家我都比较熟悉,他叫什么名字。干部告诉我,荆歌。”
珀莱雅·青藤艺术中心新书分享会
成长课:足足二十年的陪伴
“江南三部曲”是现实题材小说。在柯桥新华书店,蔡朝阳对孩子们说,也许你们更喜欢比较刺激的科幻、魔法题材的作品。的确,在荆歌作品中看不见飞来飞去的人物,但他的作品一样是有趣的,有樱桃肉这样的美食,有大刚这样的好叔叔,有阿龙这样的寻找陨石的少年。这样的生活离我们更近,这些作品能帮助我们更加理解生活,也可以带我们去更远的地方。蔡朝阳接着举例——“《感动星》里,小主人公遇见一位流浪者,这是一位把电饭锅直接捧起来吃的流浪者。孩子们说,你游荡多久了?流浪者说,请不要用游荡,是‘行游’。读来,你会明白什么是自在的精神。”
荆歌的“西班牙三部曲”
荆歌也认为,现实生活就有许许多多的精彩。在“江南三部曲”之前,人民文学出版社·九久读书人已经出版了他的“西班牙三部曲”《你好马德里》《托莱多电影》《西班牙爸爸》。这是源于荆歌客居西班牙的经历。西班牙华人小朋友们的成长,也给他很多触动——一对华人夫妻在孩子出生后,就请了一位南美籍保姆抚养。几年后,合约到期,华人夫妻与保姆解约,保姆说,孩子跟我最亲,我要把孩子带走。华人夫妻不解,孩子是我们亲生的,我们只是雇佣你,怎么能被你带走呢?于是双方闹上法庭。法官问,小孩跟谁的时间长?回答是,跟保姆时间长。华人夫妻忙于挣钱,从出生到现在,都是保姆在带。法官又问小孩,你愿意跟谁?小孩说,跟保姆。于是法槌一敲,小孩归属保姆。
当荆歌说完这件事,孩子们全都“哇”了一声,觉得不可思议。而家长们则陷入了思考。
“许多家长会问我,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我会告诉他们,想知道孩子应该看什么,首先你要自己看。如果你让孩子阅读,自己却在刷手机,那么孩子会真的听你的吗?有阅读习惯会上瘾。到时候你就知道你孩子应该读什么书。期待我们都爱上阅读,过一种精神性的生活。不让心灵苍白,不让人生碌碌无为,爱上阅读,观察生活。”荆歌说,如今他致力于打破成人文学与儿童文学之间的界线,希望可以创作出孩子和家长一起读的书。
其实,他的愿望在“江南三部曲”中已经实现了。不论是“五零后”的袁敏、“七零后”的蔡朝阳、“八零后”的朱娅娜,都爱这样的文字。朱娅娜说:“收到这三本书后,我就什么都放下了,连上初一的孩子也不管了,我一直读到深夜,我在书里看到了自己的童年。”
在柯桥新华书店,一位荆歌多年的读者特意来到分享会现场。这位毕业于医学院、微信名“皇甫卫星”的曾贵顺医生,朋友圈签名却是:“皇甫卫星学的是中文,毕业于师专中文系。”令人错愕。一问之下才知道,“皇甫卫星”是荆歌2005年发表在《当代》杂志上的小说《我们的爱情》里的主角。这段话就是小说开头。大学时期,曾医生就读到了荆歌的作品,十分喜爱。这么多年,荆歌一直活跃在文坛上,曾医生常常读到他的作品,感觉小说、散文里写的,就是自己的生活、自己想说的话。荆歌的文字,陪伴着他的成长,“足足二十年”。
上一篇 : 对话学者易卓|当基层教师困于防学生溺水“形式主义”工作中 环球实时
下一篇 :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