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在线4月4日讯(记者 赵竹建) “真是没想到,现在孩子上学报名竟然这么方便!”烟台高新区益文小学学生家长李女士指着手机上的“智慧招生”平台,兴奋地对记者说。“之前给大宝入学报名时,要带着材料到现场排队核验,全办下来,耗时很长。现在可方便多了,二宝入学时使用了招生入学智慧平台,只需动动手指提报材料,足不出户就能一次性完成孩子的入学报名,非常的便捷、高效!”
(资料图)
这只是烟台教育行政部门为优化营商环境推出的众多惠民措施中的一项。营商环境是一座城市综合实力的全面呈现,教育代表的是一座城市的软实力。
“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政府综合工程,对于教育系统而言,重点在于如何提高教育各项要素保障水平、如何提升教育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质量,破解群众在教育热点难点痛点堵点的各项现实需求,从而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加持续。”烟台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郝慎强说。近年来,烟台市教育局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各项部署,积极发挥教育的民生保障作用,持续推进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着力推进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
深化“放管服”改革,让群众办事更省心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要求新时代的教育行政部门要由管理者变身为服务者,要想方设法为办事群众省时间、省麻烦。”郝慎强介绍说。为此,市教育局高标准编制《权责清单》,将44个依申请服务事项全量入驻市政务服务办事大厅,并全部实现“全程网办”“一窗受理”。
同时,积极推行容缺受理、告知承诺、数据共享、部门协查等便民服务举措,让义务教育学生入学、师范类毕业生就业手续办理等事项做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实现“一次办好”。
提升教育服务水平,让随迁子女入学更便捷
烟台是制造业大市,有60多万外来务工人员来烟就业,如何让这部分人不为子女入学犯愁、安心留在烟台工作成为了一道难题。
对此,烟台教育部门一举出台了4项福利:一是降低外来务工人员重点流入中心区的就读门槛,将随迁子女就读公办学校社保缴纳要求由原来的最低12个月降低至6个月;二是取消以往随迁子女定点接收学校的做法,将有空余学位的公办学校全部面向随迁子女招生,全市518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中95%以上的学校可接收随迁子女;三是将随迁子女与本地户籍学生在教育教学、日常管理以及资助政策等方面同等对待,同等享受我市各项教育政策;四是优化课后服务,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有需求学生“两个全覆盖”,让孩子放学后也有人看、有人管。
推动教育内涵提升,让学生成长更多样
新时代的教育,既要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知识教学,更要满足学生特色化、多样化的成长需要。烟台市学校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工作准确把握当前时代发展的新形势,坚持面向全体,一手抓普及一手抓提高,不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烟台市坚持开展经典诵读,多读书、读好书的校园读书活动浸润童心;坚持面向人人,校园体育节、校园艺术展演活动蓬勃开展;推广幼儿体育,把“幼儿体育”和“幼儿游戏”一起写入烟台学前教育十四五规划,在全省率先打造市级幼儿体育研究示范基地;践行劳动光荣,“1+1+X”劳动教育体系全面落地,研发“社会实践基地电子版图”提供劳动实践与研学便利,劳动清单、劳动实践节、校内外劳动教育基地等具有烟台特色的典型经验被广泛推广。
推进职业教育创新,让产教融合更深入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近年来,烟台市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不断强化高素质技能人才供给、提供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促进我市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深度融合。
依托烟台深厚的工业基础和众多龙头企业,全市共组建了电子信息、数字经济等6个产教联盟,“施耐德电气学院”“百纳产业学院”“万华产业学院”等24个产业学院和特殊机器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粮油食品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15家研发机构。通过实施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等不断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仅2022年就为全市输送技术技能型人才1.7万余人。发挥类型教育优势,每年面向行业、企业、社会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20万余人次。烟台市成功入选山东省首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明显市,有关经验做法在2023年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予以推广。
创新教育引才机制,让教师队伍更精良
兴国在于重教,重教在于强师。近年来,市教育局锚定建设我市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不断提升教育人才引进力度和引进质量,每年走进国内知名院校开展校园招聘、组团式招聘,将岗位送到校园,把人才带回烟台,为全市教师队伍持续注入鲜活力量,形成了“机制全、平台广、行动快、创新多”的教育人才引进新形态。
目前,全市教育系统年均补充教师1800人以上,其中35岁以下青年人才占比超过90%,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占1/3以上。
》》“亮优揭短”!优化营商环境线索征集中